引用書目 Bibliography

  1. 佚名(2012):〈豳公盨〉。載於吳鎮烽編著:《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》(12)(頁456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2. 于省吾(1982):《澤螺居楚辭新證》。北京:中華書局。
  3. 王國維(2001):〈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〉。載《觀堂集林》(外二種)(頁209-222)。石家莊:河北教育出版社。(原書成於1923年。)
  4. 代生(2010):〈《楚辭‧天問》所見姜太公事跡考——釋「遷臧就岐,何能依?殷有惑婦,何所譏」〉。《雲夢學刊》,31‧2,頁38-40。
  5. 代生(2016):〈清華簡《楚居》與楚辭研究三題〉。《濟南大學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,26‧3,頁10-14。
  6. 代生、江林昌(2012):〈出土文獻與《天問》所見商末周初史事〉。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,39‧1,頁125-129。
  7. 史傑鵬(2017):〈從古文字字形談《楚辭‧天問》的「屏號」及相關問題〉。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,《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》(頁369-381)。北京:中西書局。
  8. 石川三佐男(2002):〈從楚地出土帛畫分析《楚辭‧九歌》的世界〉。《中國楚辭學》,1,頁1-37。
  9. 石川三佐男(2013):〈古代楚王國國策與《楚辭》各篇及戰國楚竹書等文獻的關係〉。《中國楚辭學》,19,頁1-37。
  10. 石川三佐男(2015):〈楚辭文學與出土文獻、傳世文獻中有關吳越戰爭的史實── 兼及楚辭文學中〈漁父〉篇製作的根本性理由等〉。《中國楚辭學》,22,頁1-37。
  11.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;黃德寛、徐在國主編(2019):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》(一)。上海:中西書局。
  12. 江林昌(1996):〈《天問》宇宙神話的考古印證和文化闡釋〉。《文學遺產》,5,頁21-31。
  13. 江林昌(2011):《考古發現與文史新證》。北京:中華書局。
  14. 何家興(2018):〈出土文獻與《楚辭》校讀(三則)〉。《南通大學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,34‧5,頁72-78。
  15. 宋華強(2006):〈《離騷》「三后」即新蔡簡「三楚先」說——兼論穴熊不屬於「三楚先」〉。《雲夢學刊》,27,頁38-41,70。
  16. 李家浩(2000):〈鄂君啟節銘文中的高丘〉。載於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,《古文字研究》(頁138-140),北京:中華書局。
  17. 李零(1985):《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》。北京:中華書局。
  18. 李零(1993):〈包山楚簡研究(占卜類)〉。《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》,1,頁425-448。
  19. 李鳳立、黃靈庚(2019):〈《楚辭》研究二題〉。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》(人文社會科學版),39‧3,頁93-100。
  20. 李銳(2015):〈《楚辭•天問》上甲微事迹新釋〉。《史學史研究》,3,頁1-6。
  21. 邴尚白(2009):〈楚簡「楚先」、「三楚先」及《離騷》「三后」所指稱的對象〉。《語文學報》,15,頁103-123。
  22. 邴尚白(2017):〈出土文獻校讀《楚辭》商榷四例〉。《靜宜中文學報》,12,頁1-18。
  23. 阜陽漢簡整理組(1987):〈阜陽漢簡《楚辭》。《中國韻文學刊》,1,頁78-79。
  24. 姚小鷗(2002):〈《楚辭‧九歌》「與佳期兮夕張」解〉。《中國楚辭學》,1,頁256-263。
  25. 夏德安(1998):〈戰國時代兵死者的禱辭〉。載於中國社科院簡帛研究中心編,《簡帛研究譯叢》(頁30-42),長沙:湖南人民出版社。
  26. 孫作雲(2002):《〈楚辭〉研究》(上、下)。開封:河南大學出版社。
  27. 徐廣才(2005):〈《楚辭》「亂曰」探源〉。《北方論叢》,249,頁58-61。
  28. 徐廣才(2009):《考古發現與〈楚辭〉校讀》。北京:線裝書局。
  29. 徐廣才(2012):〈《天問》〉「死則又育」、「后帝不若」再釋》。《北方論叢》,1,頁30-33。
  30. 徐廣才(2014):〈《天問》新箋三則〉。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》,2,頁50-52。
  31. 徐廣才(2018):〈據出土文獻校讀《天問》三則〉。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》,5,頁63-65。
  32. 徐廣才(2018):〈據出土文獻解《天問》「舜閔在家,父何以鱞」〉。《古文字研究》,32,頁637-639。
  33. 徐廣才、張秀華(2012):〈《楚辭》校箋三則〉。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》‧1,頁30-33。
  34. 袁國華(2003):〈楚簡與《楚辭》訓讀〉。《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》,頁429-442。
  35. 馬世年(2006):〈《離騷》中的卜筮與祭禱——靈氛占斷與巫咸夕降之關係新論〉。《甘肅社會科學》,2,頁59-62。
  36. 馬世年(2006):〈厲神占夢與《惜誦》中兩「曰」字的人稱歸屬〉。《中國楚辭學》,11,頁262-275。
  37. 馬承源主編(2002)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》(二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38. 馬承源主編(2004)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》(四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39. 馬承源主編(2005)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》(五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40. 馬承源主編(2007)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》(六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41. 馬承源主編(2008)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》(七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42. 馬承源主編(2011)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》(八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43. 張學城(2012):〈《招魂》新詁一則〉。《江海學刊》,5,頁157。
  44. 張樹國(2018):《出土文獻與上古歷史文學研究 :以楚史及屈賦為中心》。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  45. 曹錦炎(2008a):〈凡物流形(甲本、乙本)〉,載於馬承源(主編)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》(七)(頁223-284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46. 曹錦炎(2011a):〈李頌〉,載於馬承源(主編)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》(八)(頁227-284-227-246)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47.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李學勤主編(2010)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》(壹)。上海:中西書局。
  48.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李學勤主編(2011)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》(貳)。上海:中西書局。
  49.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李學勤主編(2012)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》(叁)。上海:中西書局。
  50.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李學勤主編(2017)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》(柒)。上海:中西書局。
  51.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李學勤主編(2018)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》(捌)。上海:中西書局。
  52.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黃德寛主編(2019)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》(玖)。上海:中西書局。
  53.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,黃德寛主編(2020)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》(拾)。上海:中西書局。
  54. 郭永秉(2008):《帝系新研: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研究》。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  55. 郭德維(1995):〈《楚辭‧國殤》新釋〉。《江漢論壇》,8,頁29-33。
  56. 郭德維(2013):《楚史‧楚文化研究》。武漢:湖北人民出版社。
  57. 陳民鎮、鍾之順、萬德良、張彩華(2014):《上博簡楚辭類文獻研究》。新北:花木蘭出版社。
  58. 陳偉等著(2009):《楚地出土戰國簡冊(十四種)》。北京:經濟科學出版社。
  59. 陳劍(2004):〈據楚簡文字說「離騷」〉,載於謝維揚、朱淵清主編:《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》(頁137-139)。上海:上海大學出版社。
  60. 陳劍(2018):〈結合出土文獻校讀古書舉隅〉,載於賈晉華,陳偉,王小林,來國龍編:《新語文學與早期中國研究》(頁293-315)。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
  61. 單周堯(2003):〈《天問 》「后帝不若」解詁〉。《能仁學報》,12,頁4-9。
  62. 湯炳正(1984):《屈賦新探》。濟南:齊魯書社。
  63. 湯炳正、李大明、李誠、熊良智(1995):《楚辭今注》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64. 湯漳平(2004):《出土文獻與〈楚辭‧九歌〉》。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。
  65. 黃靈庚(2011):《楚辭與簡帛文獻》。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  66. 葉舒憲(2014):〈《天問》「虬龍負熊」神話解——四重證據法應用示例〉。《北方論叢》,6,頁27-31。
  67. 裘錫圭(1992):《古代文史研究新探》。南京:江蘇古籍出版社。
  68.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(1985):《銀雀山漢墓竹簡》(壹)。北京:文物出版社。
  69. 劉信芳(1990):〈秦簡日書與楚辭類徵〉。《江漢考古》,1,頁62-65。
  70. 劉信芳(2014):《出土簡帛宗教神話文獻研究》。合肥:安徽大學出版社。
  71. 劉彬徽(2001):〈楚辭與楚文物〉。載於劉彬徽,《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》(頁256-261),長沙:岳麓書社。
  72. 禤健聰(2017):〈《懷沙》題義新詮〉。載於禤健聰,《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》(546-556),北京:科學出版社。
  73. 蘇建洲(2005):〈出土文獻對《楚辭》校詁之貢獻〉。《中國學術年刊》,27,頁111-150。
  74. 饒宗頤(1996):〈圖詩與辭賦——馬王堆新出《大一出行圖》私見〉。載於湖南省博物馆編,《湖南省博物館四十周年紀念論文集》(頁79-82),長沙:湖南教育出版社。
  75. 饒宗頤(2003a):〈楚辭學及其相關問題〉。載於《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‧文學》(頁22-34), 臺北:新文豐。
  76. 饒宗頤(2003b):〈重讀《離騷》——談《離騷》中的關鍵字「靈」〉。載於《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‧文學》(頁64-69), 臺北:新文豐。
  77. 饒宗頤(2003c):〈郭店楚簡與《天問》——「墜何故以東南傾」說〉。載於《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‧簡帛學》(頁21-24), 臺北:新文豐。